中国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奖励评价
科学普及
研究进展
会员之家
会议系统
 

关注中国草学会

 

关注中国草学会信息之窗

2023年草学前沿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草学会

2023年草学前沿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10月15日至17日,草学前沿国际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杨智,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唐莹、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鹏等出席开幕式。会议开幕式由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大会联席主席张英俊主持。来自德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草学领域的9位外国专家、来自国内涉草大学和科研院所140余位专家及百余名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田见晖致辞

      田见晖在致辞中提到,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18周年之际,草业学院举办此次论坛,邀请国际、国内专家共话草业生态安全和未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中国农业大学肇始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秉承着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截止到2023年,学校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和成果产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涉农的11个学科均为A类学科,其中包括草学在内共6个A+学科。1956年我校草学学科建立,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党中央部署,于2018年成立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近几年草业学院一大批人才成果产出离不开国内国外专家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他强调,草地被誉为“地球的皮肤”,是人类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兼具经济生产和文化等多重功能。党的十九大提出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明确了草地建设的重要性。在全球气球变化的条件下,此次草业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共话草业前沿科研,不仅有宏观的生态系统研究,还包含微观分子层面、基因功能等学术交流,开展这场学术盛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杨智致辞

      杨智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18年之际召开此次会议,探讨交流草原生态、牧草、草坪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共同应对草学发展新机遇和挑战,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强调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坚持“四个面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最新要求。一是积极深度参与新三北攻坚战,贡献智慧成果;二是积极参与草原退化与健康评估工作,在大学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时要与时俱进,防止长期与草原管理实践脱节;三是系统性参与新一轮草原资源普查,希望草原专家学者系统性参与这一基础性重大工作,做出历史性贡献。

张英俊主持会议

      张英俊表示,草地是全球农业以及人类文明的基础,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生态与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当前挑战,促进我国草学学科的发展,交流草学相关研究成果与经验,加强国内外同行学者联系,拓展国际草学学术前沿,组织开展本次草学前沿国际论坛。

      论坛通过大会报告、专题报告、现场报告及线上报告等多种形式展示了草学前沿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促进了草学学科领域与会专家学者及学生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来自德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外草学领域及我国来自39所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分别开展了19场大会报告和34场专题报告,围绕前沿学科进展,与会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大会报告中,国内外专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阐述了草学研究方向与研究路径。在宏观层面,主要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如增温、降水变化和氮沉降等与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产力产生的影响;在微观层面,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在饲草发酵中的应用、饲草与草坪草的基因资源挖掘与遗传改良等最新研究成果。

      在草原与全球气候变化专题报告中,专家学者们从自然、技术、经济等角度分析不同因素作用下草原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变化,分析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减畜禁牧所产生的草原生态效应。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区草地退化情况与成因,并以西藏、内蒙古、东北地区等为例,展示多种草地修复方案与前沿技术。

      在牧草与草坪专题报告中,聚焦饲草,探讨了苜蓿的环境适应性研究,及其提取物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展示了饲草生产的前沿技术,为饲草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围绕草坪,分析了多重因素对草坪草生长的影响,及利用草坪进行生态修复的有益实践。

      在草类植物育种前沿专题报告中,专家们展示了苜蓿、羊草等牧草种质资源的挖掘、创制与利用的研究成果,优质饲草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实践、以及草产品的多元化研发等多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应对当前挑战、推动草原生态安全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促进了国内外草学学科的交流与互鉴,进一步拓展了国际草学学术研究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