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奖励评价
科学普及
研究进展
会员之家
会议系统
 

关注中国草学会

 

关注中国草学会信息之窗

专家解读一号文件 | 坚持多元化原则,发展高效可持续草牧业

发布时间:2023年8月4日 来源:中国草学会

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侯向阳教授

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与春天一同如约而至,传递了重农强农、加快建设“五强”特色农业强国的强烈信号,吹响了全党全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号角。通读一号文件,我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在把大局、强基础、稳底线、抓重点等战略布局的同时,重申和强调了大食物观、大生态观、大资源观、大绿色发展观,为坚持多元化和多样化原则、发展高效可持续草牧业提供了方向和战略指导。

 

一、确立大食物观,向草原草地要食物要蛋白

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我国除18亿亩耕地为保障粮食生产的主要土地资源外,33亿亩森林、40亿亩草原、11.7亿亩各类边际土地也是重要的食物供给土地资源。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口粮绝对安全、饲草和饲料粮缺口较大。任继周院士早在2003年就建议我国口粮和饲料粮应按“2+5”模式进行人畜分粮,即,口粮用2×108吨和畜用粮5×108吨,两者合计7×108吨。据《“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分别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吨,尚有近5000万吨的缺口。因此,充分挖掘草原草地资源潜力,保障饲草和饲料供给,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建议:一是加强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与利用。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分区制定基本草原划定标准,分区制定和实施基本草原保护策略;遵循近自然恢复理念科学修复治理退化草原,集中力量攻克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的关键技术难题,重点在围栏封育、免耕补播、合理放牧和合理建植栽培草地等技术方面下功夫;研究和制定促进牧户自主性减畜的草畜平衡政策,助力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长效实施。二是打好粮食分账牌,将口粮和饲料粮分账管理、分级保障,有效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对于口粮,要确保绝对安全,包括考虑极端气候、国际政治等因素波动下的绝对安全,确保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对于饲料粮,则要多途径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全,充分利用“四荒资源”,优化生产结构,提高保障的力度和质量,且不与粮争地。三是打好闲田资源利用牌。我国各地每年约有农闲田地4亿亩,如何利用好农闲田地种植优质牧草,是解决我国粮食和饲草料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农闲田中,通过合理的时间与空间构建,引入饲草种植的新模式,建立新型的草田轮作制度,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变革;利用闲置土地作为牧草种植区域,有利于牛羊产业的提质增效,促进草食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充分挖掘农作物种质资源潜力,选育和利用饲用玉米、饲用大豆、饲用高粱、饲用稻、饲用谷子等资源和品种(系),有效扩充饲用作物资源和品种库,有效提高草田轮作模式的多样性。四是打好中低产田和边际土地资源利用牌。我国中低产田面积13.28亿亩,边际土地面积11.7亿亩。中低产田和边际土地种植粮食的单产能力不高,但种植牧草因以收获茎叶等营养体为目的,对生长期内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时间匹配性要求相对不严,能更充分地利用气候、土地和生物资源,可使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大幅度提高,可以有效解决饲草料的缺口问题。因此,要加大力度,依靠技术攻关和集成,培育和推广适应不同类型中低产田和边际土地制约条件的饲草和饲用作物新品种,研发示范可持续改良不同类型制约条件的综合治理和利用技术,建立不同地区高效节水、节肥、节地的饲草种植模式,持续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饲草和饲料粮可持续供给提供保障。

二、科学防控草原灾害,全面提升草牧业系统防灾适应能力

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面临旱灾、雪灾、火灾以及病虫鼠害等多种灾害频繁发生、趋势增强甚至复合灾害频次增多的问题,对草原生态修复保护和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威胁和挑战。以内蒙古为例,据近50年资料统计,每10年有重旱灾5次,旱灾4.5次;每10年有重白灾1次,白灾2次;每10年有重黑灾1次,黑灾1.5次;每10年有暴风雪灾害2.5次;每10年有风灾2.5次。据草原监测报告统计,2015年和2016年全国草原火灾分别发生88次和56次,受灾草原面积分别为118116.8公顷和36916.8公顷;2015年和2016年全国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分别为4156.5公顷和4058.5公顷。因此,加强草原草地灾害防控和草牧业系统防灾适应能力建设任重道远。一是,利用数字化新兴技术,加强草原灾害风险智能预警防御体系建设。综合利用新兴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北斗导航、遥感、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构建精准、高效、实时、智能、专业的草原灾害风险预警防御体系。二是,构建适应型草原气候灾害及病虫鼠害生态防控新体系。针对草原灾害防控碎片化“单兵作战”传统模式的问题,探索构建区域化草原灾害风险联防工程体系,更有效地降低区域性草原灾害风险。针对草原复合灾害发生频次和程度趋多趋强的问题,遵循多样性促进稳定性的生态系统规律,构建措施多样、布局合理的草原灾害防控布局体系,有效提高区域抵抗和适应极端灾害及病虫鼠害的能力。加强针对不同类型制约条件的草牧业系统抗灾适应技术的研发应用,大力推进草原灾害适应性防控技术和模式示范点的建设。三是,加强草原草地灾害保险的开发和推广。加大对草牧业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研发、试点与推广的政策支持力度,将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纳入保费补贴范围,尽快建立我国自主设计的草原草地天气指数保险体系,为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草种质资源挖掘和利用,着力夯实现代草种业芯片

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我国农业种质资源(包括农作物、牧草、畜禽、水产等)十分丰富,是世界公认的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我国拥有40亿亩草地,类型复杂多样,草种质资源极为丰富,全国第一次草地资源普查收录有254科4000多属9700多种草本植物,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筛选和培育优良牧草新品种的基本材料或基因库,也是丰富特色农作物种类、主要作物育种遗传基因库的重要基础资源。但我国草种质资源面临生物多样性降低、珍稀草种种群减少濒临灭绝、资源搜集保存挖掘和利用严重不足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全面系统加强草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创制、挖掘和育种利用工作,夯实草种业芯片,促进草种业振兴。一要加强牧草种质资源相关法律、政策制定,使牧草种质资源得到充分保存及利用;二要积极利用生物信息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挖掘地方品种或野生品种等优质基因,加快新品种的育成;三要加快建立健全牧草种质保护体系,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濒危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保护草地稳定性和多样性;四要积极建设种质资源信息网,加强不同地方种质资源信息交流,减少重复资源信息的申报,促进牧草资源信息共享,加速我国草牧业发展。

四、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补齐草牧业伦理缺失的短板

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共同追求,也是新时代我党推动我国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生态兴则文明兴,林草兴则生态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观念,草原草地是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但当前仍存在制约草原绿色发展和草地可持续生产的诸多问题。据国家林草局统计,2015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3.5%,截止到2021年,平均超载率仍维持在10.1%左右,减畜进程进入艰难的平台期,草原整体退化的态势仍然存在;部分草原地区仍有大面积开垦现象,部分地区过度发展集约化农业,大规模种植高耗水作物,以大型喷灌圈形式超采地下水严重,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土地沙化趋势剧增;部分地区无序开矿,使原本生态就脆弱的草原遭受严重破坏。发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从管理者到生产者农业伦理意识淡薄,顺应自然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度制宜的自觉性明显不足。因此,亟需在学界和全社会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牧业伦理缺失的短板。一是根植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两山”理论,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示范引领,让草牧业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广大草牧业经营主体的自觉行动。二是高度重视草牧业发展的伦理维度建设,以草牧业自身的“时”、“地”、“度”、“法”四维伦理学法则指导生产,有序提高草牧业系统的自我良性循环适应能力。三是切实尊重草牧业生产系统的自然规律,坚持基于自然的草牧业生产理念,坚持草牧业生产技术和生态伦理并重并行的原则,助力新时期草牧业绿色发展现代化建设进程。

简而言之,草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和保障。因此,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一号文件关于饲草产业发展、草原保护修复、草地资源合理利用、农业灾害防御、外来生物科学管控等文件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管理规范和规程,为政策落实落地提供依据。二要加强草牧业科技研发,面向草牧业生产实际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集成示范研究,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面向企业和广大农牧民,切实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推进建立促进草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投入和市场化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建立草牧业高效稳定发展的产业保险体系,为草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