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奖励评价
科学普及
研究进展
会员之家
会议系统
 

关注中国草学会

 

关注中国草学会信息之窗

传承学术薪火 共话生态发展 李博院士纪念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5日 来源:中国草学会

传承学术薪火 共话生态发展

李博院士纪念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举行

       2025年11月1日,“李博院士纪念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学玉泉校区生态与环境学院隆重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草学会主办,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及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联合承办,旨在缅怀中国著名生态学家、草原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博先生(1929-1998)的卓越贡献,传承其学术思想,推动生态学与草原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

       开幕式缅怀先贤:追忆生平 共敬花篮

       11月1日上午,开幕式在生态与环境学院302会议室举行,由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谢应忠主持。内蒙古大学学术副校长胡薇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林克剑致辞,回顾了李博先生与内蒙古大学的深厚渊源,高度评价其为学校生态学学科建设奠定的坚实基础,以及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生态事业作出的开创性贡献。随后播放了李博先生生平及学生思想介绍视频。

 

(左)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谢应忠主持开幕式(中)学术副校长胡薇致辞(右)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林克剑致辞

开幕式的核心环节围绕李博先生的生平、学术思想、育人传承展开,多位与李博先生有着深厚感情的专家学者先后发言:

  • 李博先生的生前同事、资深学者刘钟龄和杨持,从共事经历出发,讲述了李博院士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号召,扎根草原、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以及待人谦和、提携后辈的人格魅力。

 

李博先生的生前同事发言:(左)刘钟龄(右)杨持

  • 李博先生的学生代表——邬建国、李永宏、侯向阳、牛建明,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分享了先生在学生指导及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提携,强调先生对自己科研生涯的深刻影响。

 

李博先生的学生发言:(左1)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邬建国(左2)山西农业大学教授侯向阳(右1)内蒙古大学教授李永宏(右2)内蒙古大学教授牛建明

  • 农业农村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王育青、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白永飞、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辛晓平,分别从野外科研平台建设视角,阐述了李博院士推动草原生态观测体系构建的远见卓识,以及这些平台对当前草原生态研究的重要支撑作用。

 

(左)农业农村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站长王育青  (中)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白永飞(右)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辛晓平

  •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朱彪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强调学院对李博院士学科建设理念的传承,以及在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现有成果与未来规划。

 

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朱彪教授介绍生态学学科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兰州大学教授南志标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李博院士是中国草原生态学的奠基人,其“扎根边疆、服务国家”的精神是学界宝贵财富,号召全体参会者继承先生遗志,为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兰州大学教授南志标总结讲话

       开幕式后,举行了“向李博先生雕塑敬献花篮”仪式。仪式由生态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胡利春主持。参会嘉宾怀着崇敬之心以此敬献花篮,向李博院士致以深切缅怀,表达对其学术精神的传承之志。

 

向李博先生雕塑敬献花篮

 

合影留念

       特邀报告聚焦前沿:多领域专家共论生态热点

       大会特邀报告在生态与环境学院102会议室有序开展,各领域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碰撞学术思想。北京大学唐志尧教授作《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历史与现状——兼论生态学拔尖人才培养》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生态学专业的发展脉络,分析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北京大学实践,提出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山西农业大学侯向阳教授以《农牧交错带退化草地治理提质增效机理、技术和模式》为题,结合长期野外研究数据,阐述了农牧交错带退化草地的修复机制,介绍了可推广的治理技术与产业融合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王德利教授作《草地能量过程及在管理中的意义》报告,从能量转化效率视角解析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机制。兰州大学刘满强教授分享《植物和土壤生物多样性跨域协同驱动多功能性》研究,揭示了植物与土壤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驱动效应。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辛晓平研究员作《呼伦贝尔草地生态遥感研究》报告,展示了遥感技术在草地资源监测、生产力评估中的应用成果,为大范围草原生态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北京师范大学何春阳教授作《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再认识》报告,创新性地将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灾害防控结合,提出区域灾害风险评估的新框架。中国农业大学杨高文教授以《退化草地豆科牧草补播修复机理与应用》为题,详解了豆科牧草在退化草地修复中的作用机理,分享了不同区域补播技术的实践效果。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李飞研究员作《陆地生态系统碳水交换通量多尺度观测模拟与气候变化响应》报告,介绍了碳水通量观测的技术方法,以及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内蒙古大学张庆教授分享《生境破碎化对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基于农牧交错带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了生境破碎化的生态效应,为草原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左1)北京大学教授唐志尧(中1)山西农业大学教授侯向阳(右1)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德利(左2)兰州大学教授刘满强(中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辛晓平(右2)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春阳(左3)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高文(中3)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李飞(右3)内蒙古大学教授张庆